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商学院频道 > 商学院时讯 > 文章正文

北清智库商学院7月29日举办"阳明心学"专题论坛

时间:2017-07-31 09:15:00来源:作者:28365356体育在线点击:

2017年7月29日,由北清智库商学院主办,北清智库华商国学承办的阳明心学生存智慧与生命境界专题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17年7月29日,由北清智库商学院主办,北清智库华商国学承办的阳明心学“生存智慧与生命境界”专题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明星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教授应邀作为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百余位华商国学的企业家学员及爱好国学的有识之士参与本次论坛,新浪、中华网、中新网等多家媒体参与报道,与董平教授一起走进“明朝一哥”王阳明的思想世界。论坛以传承、传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旨在强大自我内心,参透世事人心,走出人生困局,成就辉煌事业!

 
 

北清智库商学院院长吴树江作为论坛开幕式嘉宾发言,吴院长讲到“中国社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次回归,成为全国不同阶层的共识,在人类文化的发展阶段中,既要看到中国文化特色,也要认识到人类文化的公共性,阳明心学对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革命思潮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从伦理过渡到政治,从治心上升到治国的层面,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后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会长、央视百家讲坛明星董平教授开始了论坛的讲座。中国古代的思想历史,如果以儒学的传承作为一条基本线索,那么宋代理学的出现的确是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先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典范的儒家,是以自由思想家的身份来表达其思想的,其核心要义是要为处于“礼崩乐坏”之无序状态的社会政治局面重建公共秩序,所以诉诸“礼”的秩序建构,试图通过政治制度的重建来实现社会政治、伦理以及公共生活秩序的全面建构,就成为先秦儒学的核心问题与思想取向。汉武帝时代,儒学成为国家政治的主导意识,某种意义上也即是使儒学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儒学才真正实现了与国家制度的“联姻”,同时儒学也就转变为“经学”。宋代理学的出现,使儒学的思想主题再次发生重大转变。“圣学”的观念开始普遍流行。在“圣学”的观念之下,儒学转成为“圣人之道”、“圣人之学”,而“学以成为圣人”则成为理学的普遍主题。要成为圣人,自然可以采取不同的理论预设以及不同的实现道路与方法,这就有了理学的不同学派。如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就代表了宋代理学两种最为主要的道路与方法的不同抉择,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也即是都要成为圣人的。
 

 

明代的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1472—1529),就其“心学”思想的整体表达来说,仍然处在宋代以来理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学术目的与朱熹并无不同,仍然是要成为圣人,但他采取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朱熹的新颖风貌,也因此在当时即影响广大,风靡于整个思想界,从而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首倡的学说,是他“龙场悟道”之后第一期思想创新的精髓。“知行合一”的“知”,首先是在“知识”意义上讲的;所谓“行”,即是现实的行为实践活动。人们很容易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讲的是“知”、“行”是同一个工夫,知即是行,行即是知。“心即理”是通过行为实践活动而体知的,是“知”,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心即理”体现出来,即是“行”。圣人是“做”成的,不是“想”成的。只有“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使我们成为圣人。由此而作普遍推导,王阳明认为,我们可能具备的关于现象世界的全部知识,必无一例外地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践,知识的过程,即是行为实践的过程,“知识”与“实践”在过程性上是全然相同一的,这是“知行合一”的初步内涵。“知”、“行”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活动的个体,所以“知行合一”之说,实际上强调了现实存在的个体作为生活实践主体的独立性与主体性。“知行合一”在王阳明那里原是为破除朱熹“知先行后”的观点而设,认为若“先知”而“后行”,终究会导致“终身不行,也遂终身不知”的弊病。他晚年又提出“致良知”说,进一步发展、丰富、完善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使“知行合一”成为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直入圣人境界的根本实践原理。

 
 

众所周知,王阳明曾有所谓“四句教”,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无数诘难与批评,因为儒家思想向来主张“性善论”,王阳明竟然说“无善无恶”,岂不糟糕透顶,还是“圣学”吗?虽然“四句教”问题相当复杂,这里不便展开讨论,但我仍想就“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做些简明阐释。

在王阳明那里,“心之体”就是“性”,就是“良知”,就是“天道”。天道必然是“至善”本身,所以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应说心体为“无善无恶”。但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实际上正是为了强调心体的“至善”意义。他说过:“无善无恶,是为至善。”因此显而易见,“无善无恶心之体”并不是要取消心体本身“至善”的规定性,真正关键的问题,只是如何来理解“至善”而已。什么是“至善”呢?就是最高善、绝对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善”,都是相对于“不善”或“恶”而言的,也即是相对价值意义上的善。但心体的善、良知的善,却是超越于一切相对价值的,是一切相对价值的本原,所以称之为“至善”。正因为这一“至善”是超越于相对意义上的“善恶”的,所以说它“无善无恶”。正因为它“无善无恶”,它才可能成为绝对的价值中立,才能够对一切相对价值意义上的善恶进行分辨与判断(知善知恶)。好比眼睛本身必须无色,它才能够区分赤橙黄绿青蓝紫,若它本身有色,那么对具体事物的颜色判断也就发生混淆了。又好比数轴上的原点(0),它非正非负,超越正负,所以才使一切正数、负数皆得以清晰区分。良知的“无善无恶”,正是就它既是一切相对价值的本原、又是一切相对价值的现实判断者而言的。“无善无恶”而能“知善知恶”,所以是“至善”,是绝对的价值中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国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民间国学团体、国学研究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这就是国学的情怀,这就是北清智库商学院国学研究中心的责任。北清智库商学院国学研究中心有责任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北清智库华商国学研究中心是由原北京大学华商国学项目部资深项目主任及高管发起成立,依托百年北大的人文积淀和数十年高端培训教学优势,联合数十位国学大家组建而成的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机构。以传承、传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已任,以中华五千年之国学智慧助力中国企业家成长为宗旨,以探古今商道,铸华夏商魂为使命,融汇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与传统东方管理智慧,以寻求最适合中华民族的商道为永恒追求!本中心拥有专、兼职教授近百人,师资来源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凭借知名国学大家领衔的专家导师和国内外商界教父组成的实战导师阵容,本中心致力于用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历史纵横思维的新时代商届领导!经过数年发展,本中心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国学文化传播平台之一,旗下有华商国学新商道课堂、修禅问道班、国学经典精读班、养生课堂、周易学堂、从历史看管理、经营哲学与领袖人生等精品系列课程,以及下设中华商道研究中心、养生研究中心、易学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西学研究中心等。

热点动态
高端访谈MORE+